|

楼主 |
发表于 2009-7-23 11:08:12
|
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妙逝居士 于 2009-7-24 09:31 编辑
净修捷要五念简课浅释 七
一心观礼,极乐世界,教主本尊,于彼高座,威德巍巍,相好光明,一切境界,无不照见,如黄金山,出于海面,其中万物,悉皆隐蔽,唯见佛光,明耀显赫,有无数声闻菩萨恭敬围绕阿弥陀佛。
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(第九拜)
“教主本尊”,就是阿弥陀佛。阿弥陀佛是深般若波罗密多的境界,这个境界,见到一切世界皆如黄金山。“黄金山”比喻阿弥陀佛,比喻自性本有智慧。“出于海面”是出离十法界,证得一真法界。其中万物,悉皆隐蔽,所见的都是一真法界,其中三界苦海,六道轮回,悉皆度脱。无数代表证果的人数。
一心观礼,极乐世界,教主本尊,今现在彼,为诸有情,宣说甚深微妙之法,令得殊胜利益安乐,十方菩萨瞻礼闻法,得蒙授记,称赞供养,阿弥陀佛。
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(第十拜)
“阿弥陀佛今现在彼”,不是过去,也不是未来,而是现今在极乐世界,为一切众生,宣说甚深微妙之法。“甚深微妙法”,就是净土念佛法门。它到底深到什么程度,就是佛在《观经》里面给我们讲的“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”。我们心能忆佛念佛,即是是心作佛。现在当来必定见性成佛,即是是心是佛。
“令得殊胜益安乐”,修学这个法门所得到的利益是,所有一切业障能消除,所有一切苦难能脱离,它的效果远非其它方法可以相比。
“十方菩萨瞻礼闻法,得蒙授记”,佛说这个净土法门,使十方菩萨都得到了殊胜利益安乐,所以十方菩萨都在瞻礼,都去称赞供养阿弥陀佛。授记是佛为这些菩萨授记作佛,皆当究竟一生补处。究竟是特别标明这是圆教的一生补处,不是别教、不是通教,如果是别教、通教,就不可以加上究竟,加究竟就决定是圆教佛法。
一心观礼,佛由心生,心随佛现,心外无境,全佛是心,境外无心,全他即自,洪名正彰自性,净土方显唯心,感应道交,呼应同时,十万亿程,去此不远,心作心是,阿弥陀佛。
南无阿弥陀佛。(第十一拜)
这一拜是讲念佛的原理。“心”有三种:
1、肉团心,此心在人身中,状如倒挂莲华,由识心所变,由本心所现,由因缘所生,由地水风火四大,和合而成。这个心不是佛法所讲的真心,因为这个心它有生有灭。
2、缘虑心,即人的识心,是人的分别意识心。佛告诉我们:这个心也不是我们的真心,是妄想心。不过这个心的作用很大,他能遮盖我们的真性,能使我们失去真常。能攀缘思虑,能分别邪正善恶。能让人成贤圣,能让人下地狱。我们无始劫来,起心动念,分别执著,迷惑造业,依业受报,流转生死,都是这个心的作用。“佛由心生”,就是指的识心。
3、自性本心,也叫真心本性。此心体广大,犹如虚空,遍一切处,为宇宙万有之所依,为宇宙万有之本体。此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,里面含藏着本有的智慧德能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“心随佛现”,就是指的本心,会随着我们的观想而现出本来面目。
“佛由心生,心随佛现”。“佛由心生”,这个心是识心,要想成佛,在心里必须忆佛念佛。“心随佛现”,这个心是本心,本心也叫佛,就是本有的智慧德相,本心会随着自己忆佛念佛而现前。佛告诉我们:“一切法从心想生。”宋朝赵子昂是画马专家,天天想马的形态,想马的动作,心里面天天想马。有一天中午睡觉,作梦也在想马,真是全神贯注。当他太太去叫他时,竟然看到床上有一匹马,太太吓得惊叫,他醒过来问她:“你叫什么?”她说:“我刚才看到床上有一匹马。”所以,心里想什么,就会变什么,既然知道这个事实,那么想佛不就变成佛了吗?
所以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:“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”。想佛念佛是“是心作佛”;必定见佛,是“是心是佛”。如果不想佛,你就会胡思乱想,胡思乱想就是无明。想这个身是我,执身为我,那么你就决定脱离不了轮回。想人天,人天是五戒十善,这是心作人天;想声闻缘觉二乘,二乘是四谛十二因缘,这是心作罗汉辟支佛;想菩萨,菩萨是四摄六度,这是心作菩萨;想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想贪、嗔、痴,这是心作饿鬼、地狱和畜生,那么饿鬼、地狱和畜生就会随着现前。所以,想什么,什么就会现前。由此可知,忆佛念佛,就是成佛的最好方法。烦恼妄想起来时,马上把念头转到阿弥陀佛上,立刻用佛号把它降服住,这叫功夫得力。不要以为我们念佛佛不知道,你念佛佛能知道,你供佛礼佛,佛能见到。不要以为佛像是假的,马虎一点无所谓,其实佛都见到了。西方极乐世界,下下品往生的人,都是天眼洞视,天耳彻听,十方世界每一个众生起心动念,他们都知道。所以我们修学净土,一定要拿出真诚心、恭敬心, 感应不可思议, 一点都马虎不得。
“心外无境,全佛是心,境外无心,全他即自”,境就是人事环境与物质环境,不管是苦乐享受,或者善恶环境,都是由自心所现,由自识所变。是故心境不二、心佛不二、自他不二。若能参透这个道理,不难理解: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见过。善境界是自己的善念变现出来的,恶境界是自己的恶念变现出来的,与外境真的不相干。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,梦里会梦到善人、恶人,也会梦到顺境、逆境,梦醒之后,再去想一想梦里的境界,真有善人、恶人吗?真有顺境、逆境吗?都没有,这都是自己的心意识变现的。原来一切境界,都是自心,都是自己,除自己之外,什么也没有。你能证到这个境界,见到这个事实,才会证得法身。证得法身之后,你对一切人,自然就会爱护,因为他不是别人,都是自己。
而且爱护之中,也没有任何条件。通常母亲爱儿子是有条件的,因为他是我儿子。证得法身之后,就没有条件了。这在佛法中称: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。无缘就是没有条件,慈悲用现代人的讲,就是爱护,无条件平等的爱护。因为他知道,一切万法都是自己,爱护一切众生,就是爱护自己。如果能够真正明白这个事实,你待人处事时,对立的观念就没有了,好恶的观念也没有了,不会有这个我喜欢,那个我恨他、我讨厌他。你喜欢他,就是喜欢自己,讨厌他,就是讨厌自己,因为自他不二嘛!所以,这个心才能够清净,才能够平等。我们今天,心不能清净,不能平等,不能与人相融合,是因为在境界里面,在自他里面,还有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不知道境界是一个圆满的自己。
所以,要常常想尽虚空、遍法界是一个自己。常常想功德很大,禅宗叫疑情,虽然搞不清楚,佛这么说,我就这么想。整个世界就是自己,这样慢慢的,你的心量自然就会扩大,你的分别执著,自然就会渐渐淡薄。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都会有很大的帮助,会帮助你开悟,会帮助你契入境界。
“洪名正彰自性,净土方显唯心”, 洪名即阿弥陀佛。因为心外无佛,所以自性即是阿弥陀佛;境外无心,所以极乐净土即是自心;因为全佛是心,所以本有智慧德相即是本心;因为全他即自,所以他佛阿弥陀佛,即是自佛实相佛。古人以此自证如来实境,普度同伦,但怕他人怀疑此法,是舍本逐末,向外驰求,故说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。令人念自性之弥陀,生唯心之净土。以期往生之后,都能彻证唯心净土,圆彰自性弥陀,同圆种智,共证菩提。故念佛即是念心,心清净了,净土自然现前。从而坚定了念佛的信心,坚定了往生的信心。
“感应道交,呼应同时”,念佛是感,见佛是应。所以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: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必定见佛。只要我们认真念佛,佛在机缘成熟的时候,决定就会现前。古德说:一念念佛一念佛,念念念佛念念佛。如宋朝莹珂法师,念佛三天就往生。 他是一位出家人,不守清规,破戒犯斋,造了很多过错,害怕自己将来堕地狱,就生大恐怖。他向同参道友,请教求救的方法,同参道友就送一本《往生传》给他,他看了之后深受感动,就关起房门念阿弥陀佛。三天三夜不吃不睡不停的念佛,果真把阿弥陀佛念来了。阿弥陀佛告诉他:“你的阳寿还有十年,这十年当中你好好的修行,到你命终时,佛一定来接引你往生”。莹珂法师跟阿弥陀佛说:“我的烦恼习气太重,怕控制不了,再造罪业,所以,我十年寿命不要了,我现在就跟你走”。阿弥陀佛告诉他:“那好吧,三天之后我来接你”。莹珂法师说:“行,三天不造业还能控制得住”。然后他告诉大众,三天之后他要往生。大家听了之后,不太相信,但是看他的口气又不像是妄语,反正三天的时间不长,大家就等着瞧。到第三天,果然他请这些道友念佛给他送行,他真的往生了。这充分证明《阿弥陀经》上所讲的,一心念佛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乃至七日就能成功,一点都不假。
感应最殊胜的,是在想念之中现前,也有在梦中或定中见佛。如获加县姚合村的师居士,此人心地善良,与观音菩萨有素缘,观音菩萨曾于2007年9月两次托梦,让她去丁村菩萨殿拜观音菩萨,第一次告诉她后,因有两个丁村,她不知道是哪个,观音菩萨第二次又托梦, 告诉她是铁路里边那个丁村, 她按照菩萨的指点,在获加县东南八公里找到了目标。
见佛的因缘有三种是正常的。第一种是佛帮你建立信心,一般初学佛时,会见到很多瑞相,如见到光或闻到异香,这是增长学佛的信心,但修学一段时间,信心建立之后,这个境界就没有了,要知道这不是退心,不要去计较,这是正常现象;第二种是修学初得定的时候,初得念佛三昧的时候,佛会现前,但见到佛之后决定不能动心,见如不见。我们要知道,佛不常现前的原因,如果常现前,你看了后会发狂,自以为了不起,生贡高我慢心,会瞧不起别人,以为别人功夫不如你,那就坏了,那就完全退堕了,这样佛不但没帮助你,反而害了你,所以佛偶尔现前,这是给你作个证明;第三种是临终的时候佛来接引,大概就这三种机缘,这都是正常的,你所见的是好境界,决定不是魔境。如果常常见到佛,一个星期见几次,就有可能是魔王变现的,魔王来冒充的,来扰乱你的,这不是好事情。遇到这种情况,应树起正念,一心念佛,只要树起正念,幻觉自退。这叫“见怪不怪,其怪自败;见魔不魔,其魔自矬”。古德说:“魔鬼伎俩千般有尽, 老僧不闻不睹无穷”。你不理会他,他感到无趣,自然就会离开了。
“十万亿程, 去此不远”, 极乐世界不在于远近,而在于迷悟,心迷的时候,有妄想分别执着的时候,那么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就有十万亿佛国土,如果心觉悟了,妄想执着没有了,那么眼前就是极乐世界。
“心作心是”, 心作是心作佛,心是是心是佛。我们的识心,忆佛念佛,念《阿弥陀经》,念阿弥陀佛,这是心作佛;随忆佛念佛,得一心不乱,临命终时,见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净土,以及本有的智慧德相,自然现前,这是心是佛。心是佛有二种:一是应身佛,他佛随缘应身,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;二是果佛,自佛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藕益大师说:一句阿弥陀佛,就是释迦牟尼佛於五浊恶世,所得无上正等正觉法。换一句话说,释迦牟尼佛就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。所以,念佛成佛这个法门,是诸佛如来修行的境界,唯佛与佛才能究竟明了,等觉菩萨对于这个事情,犹如隔罗望月,中间隔了一层纱子,见的就不究竟。我们今天能信能解,乃是诸佛如来的威神加持所致,否则听也听不懂,说也说不出来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