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德 发表于 2013-10-27 15:44:09

二十七仙

神仙故事:二十七仙

作者:欧阳子云 整理


唐朝开元年间的一天,玄宗皇帝在宴席之后,感到昏昏沉沉,进入了梦乡,梦中有二十七位仙人对他说:“我们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,一人在天上当班,不能下来。我们寄居在罗底间三年了,一直在给皇上您镇护国界,防范外寇侵扰边疆。我们这些神仙也常常改头换面混杂在人群中四处游玩。”
玄宗皇帝醒了之后,下令搜索天下的山河和郡县,寻找叫“罗底”的地方,竟然没有找到。不久的一天夜里玄宗皇帝又梦见二十八星宿,他们对他说:“罗底在一个有音乐的地方。”于是他又下令寻找。在宁州东南五里的地方,有个地方叫罗川,川中设有县,县名就是以川名命名的。还有个罗州山,传说山中有洞穴,但因草木茂密,遮天盖日,难以找见。打柴和放牧的人在附近常听到里边有音乐之声。唐玄宗下诏搜寻这个地方,找了很久也没找到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忽然有一只白兔从林中跑出来,直接跑进山崖下边。于是沿着兔子跑入的地方找到了一个洞口。进洞一看,这是一个非常宽敞的石室,里边有二十七尊石像。于是玄宗下令把这二十七尊石像运进宫中,在内殿为它们设位,早晚焚香,玄宗还亲自来瞻仰拜谒。皇帝又让石匠仿制了二十七尊神像,送回原来的洞里,并在那地方盖起了通圣观,改罗川县名为真宁县,以表彰此地。又赐了宝香和香炉,香炉至今还在。

本地的人说,往年有一位底老,不知他从何而来。他的眉头隆起,白发皓首,与其他老人不同,有时外出,有时静处,乡里人都很敬重他。他在山下卖酒,常常有异人来喝酒。有的药童和樵夫,也往来于他家。一天早晨众异人对他说:“加酒啊,我们再喝一巡,我们以后不再来了。”正如他们吩咐的那样,他加酒招待他们。酒烫好之后,群仙果然来了。喝到酣畅的时候,一人站起来说:“我要刻下众仙人的像留给后世。”于是他取出二十七块石头,顷刻之间,雕刻成的二十七个仙人维妙维肖,并按照他们喝酒时的座次排列,摆放在洞中,众仙的名字全都刻在石雕的背面。安放完毕,众仙便散去了。底老也不知去了哪里,当时人们都认为他已成仙飞升了。人们怀疑底老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氐宿。在后来的著作郎东门诰中,就有一篇赞序用来纪念这件事。

附:二十八宿以北斗(大熊座)斗柄所指的角宿为起点,自西向东排列。分别为: 东方苍龙:角,亢,氐,房,心,尾,箕;北方玄武:斗,牛,女,虚,危,室,壁; 西方白虎:奎,娄,胃,昂,毕,觜,参; 南方朱雀:井,鬼,柳,星,张,翼,轸。

(资料来源:《太平广记》)

慧宝 发表于 2013-10-27 19:31:08

谢谢总助分享仙道故事!{:8_389:}

尚圣 发表于 2013-10-27 19:43:27

谢谢总助分享神仙故事。

可乐猫 发表于 2013-10-27 20:06:22

谢谢总助分享{:8_389:}

天际 发表于 2013-10-28 07:35:48

喜欢看神仙故事。{:8_421:}

逍遥人生 发表于 2013-10-29 11:20:21

谢谢分享感悟。{:8_389:}

恒德 发表于 2013-10-29 15:10:47

老君点化六诏的故事

老君点化六诏的故事

薛 琳

  唐代,在云南省大理洱海地区有六个诏,传说这六个诏的诏王是六个彝族亲兄弟,他们的发祥地在现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南的道教名山巍宝山。巍宝山苍松翠柏,古木参天,山泉流淌,百鸟争鸣,奇兽嘻戏,是个山青水秀的好地区。六个诏王的家就在巍宝山下的一个彝族山寨里,这山寨名叫前新村。六诏王的父母亲祖师爷和祖师娘是一对勤劳朴实的彝族夫妇,他们每日耕于巍山(巍宝山的古山名),辛劳度日,生活过得美满幸福,可是快到六十岁了,老两口还没有孩子。为此,他们非常苦恼,很希望能够在老年得子,后继有人,使香火不断。

  就在老俩口满六十岁的这一年,一日祖师爷在巍山耕种山地,中午时分,祖师娘做好了午饭,给老头子送去,他走到巍山的半山腰时,一位身穿八卦白袍、头戴赤莲冠的美髯公盘腿坐在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,右手握着一把鹅毛扇,左手持着一根白蚊帚,笑呵呵地望着她,向她乞食。祖师娘看这老人肚子饿得发慌,非常同情他,于是放下背篓,从中拿出午饭,递给美髯公:“请吃吧,老师傅!”她很客气地说。美髯公接过午饭,毫不拘束地吃了起来。祖师娘坐在旁边的石头上,微笑地看着美髯公津津有味地吃着饭菜。不一会儿,一盆饭菜就让美髯公吃光了。美髯公把碗筷还给祖师娘,向她道了声谢谢,就双目眯闭,手持羽扇念起经来。祖师娘不便打搅他,收拾起盆子碗筷后,就转身向山下走去,准备回家另给老伴做午饭。

  祖师娘回家后,很快做好了午饭,收拾好后又第二次向巍山走去。当她来到半山腰时,那位美髯公仍然涨端正正地坐在石头上,在他右边又多了一位中年道士。美髯公见他来了,又笑着指旁边的那位道士对她说:“他是我的徒弟,还没有吃早饭,还有吃的东西吗?”

  祖师娘有着好心肠,一听说那道士还没有吃早饭,又赶忙从背篓中拿出饭菜送给那道士。等那道士吃完后,又高高兴兴地收拾起碗筷回家另做午饭。

  当地第三次来到半山腰时,那美髯公和那道士仍然端坐在原来的石头上,在美髯公的左边又多了一位中年道士。美髯公见她来了,又指指左边的那位道士对她说:“他是我的二徒弟,还没有吃饭,还有吃的东西吗?”

  祖师娘二话没说,又热情地再次拿出午饭给了那道士。那道士吃完饭后,和那美髯公及先来的那道士,又聚精会神地念起经来。祖师娘不惊扰他们,又悄悄地收拾起碗筷,背起背篓向山下走去,回家给老伴另做午饭。

  再说在巍山上耕种山地的祖师爷,看看太阳都老高了,还不见老伴送午饭来,肚子已饿得咕咕响,他几次放下手中的犁头,走到路口向山下瞭望,总不见老伴的身影。最后他干脆把犁架解了,把两条黄牯子牛吆到地边去吃青草,然后又一次来到路口坐在草坪上,一边抽草烟一边望着山下。这时,他看见老伴背着背篓,弓着腰,正匆匆忙忙地向山上走来。等老伴走拢后,他生气地对老伴说:“太阳都快落山了,你才送午饭来,你做什么事情去了?”

  祖师娘没有吭声,她知道老伴是为她午饭送迟了,肚子饿了,才生气的。她赶紧把饭菜摆在草坪上,并盛了满满的一碗饭给祖师爷。

  祖师爷接过饭碗,发现老伴的脖子上、脸上到处流着汗水,一身衣服湿漉漉地贴在肉上,想到平日老伴送午饭从未迟到过,看她今天累成这个样子,准是在家中或路上出了事情。于是便问老伴道:“看你这样子,出了什么事情?”于是祖师娘就把在路上碰到的事全告诉给了祖师爷。

  祖师爷听后,忙放下碗筷,惊喜地说:“你遇见仙人了,那身穿白袍、头戴赤莲冠的美髯公就是太上老君。那两个道士是他的徒弟,右边那位叫张天师,左边那位叫李天师。三师殿塑着他们的像,去年我们还去朝拜过他们,要求给子求福,你难道忘记了吗?快!不能怠慢了他们,快下去看看他们。”

  经老伴一说,祖师娘如梦初醒,忙祷告说:“老君在天,请原谅我照顾不周!”祷告完后,她后悔地对祖师爷说:“我们去哪里找他们呢?我上来时,他们已不在了。”

恒德 发表于 2013-10-29 15:11:56

李冰升仙的传说

李冰升仙的传说

谭明全 搜集整理
 
 2500多年以前,秦蜀郡太守李冰,带领其子和蜀民在灌口(今都江堰市),日夜奋战,终于降服了作恶多端的孽龙,治好了水患。忽然感到浑身疲劳不堪,眼前一黑,昏倒在伏龙观前。半响,才慢慢苏醒过来。
 
 这时,一个头戴斗笠,身着蓝衫,脚登草鞋,风尘仆仆的干瘦老汉,两眼淌泪,双膝跪在地上慢慢地向李冰陈述:“禀太守!小神乃洛县(今什邡市)高景关的土地。近月来,高景关上平白无故的冒出一座龙神庙。那庙中龙神一日要吃三牲九头,十日要吃童男童女一对。这几天,无人愿与它送去吃的,它便兴风作浪涌水赶石,堵在关前瀑口。把瀑口以上的红白场、八角庙、高桥镇,变为西海;使瀑口以下的两岸良田,喳口裂缝,颗粒无收。沿岸百姓,痛不欲生。小神深知太守降龙擒怪,道法高强,特地前来求救!”李冰听罢,令土地稍坐片刻,手抚长须,剑眉紧锁,深深地陷入沉思之中……

  原来,李冰出生在与洛县章山一脉的岷山地域。小时,眼见川西平原洪水泛滥成灾,百姓叫苦不迭,便萌发治理水患之念。于是,他发奋读书,深钻天文地理知识,研究治水之方。由于他对蜀地山川河流了如指掌,成人后治水屡建奇功,秦昭王心喜,封他为蜀郡太守。上任后,他带领蜀民兴修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,凿平了青衣江涵岩(今夹江县境内),疏通了汶井江、羊摩江(今邛崃、崇庆、双流等县境内),使百姓安居乐业,五谷丰登……

  李冰想到这里,对土地道:“吾决不让这妖孽残害家乡父老!”于是,他叫人牵来一匹马,叫土地神上马带路,自己率三官等文士武将直奔高景关而去。

  李冰一行来到高景关下,他令三官和上地神等关下留步,自己佩带斩龙剑,独步上关。他抬头仰望,两山对峙,青狮白象堵严瀑口。瀑口上,一片汪洋,波浪滔天;瀑口下,一片焦黄,稻禾干枯。悬岩峭壁之下,屹立着一座巍峨的庙宇。斗大的“龙神庙”三字映人眼帘。阴暗的大殿正中,端坐着一个面目狰狞,戴金盔穿金甲的龙神。龙神头顶上冒出一团黑气,背后隐卧着一条张开血盆大口的恶龙。龙嘴两旁,白骨累累,一股难闻的血腥味直往上窜。这孽畜正是从他手中逃掉的西海龙王敖顺的九太子!找了它多年,今天却在这里相遇。
 
 恶龙九太子一眼见到李冰,本待前去硬拼,又恐非李冰对手。埋下龙头,想出一条吃掉李冰的毒计。你看他,口吹一团妖气,自己摇头一变,变成一慈眉善目,双手捧拳的慈航真人站立岩石上道:“李公!尔功德无量,吾来度尔成仙!”

  李冰一见龙神庙消失得无影无踪,面前这慈航真人的头顶上,仍然冒着一团黑气。这又是恶龙九太子所为。他抽出手中斩龙剑,大吼一声:“胆大的孽畜!竟敢变着普渡众生的慈航真人骗吾。吃吾一剑!”说罢一剑刺去。

  恶龙九太子见诈骗未遂,一股青烟冲上天空。一摆龙头,变作一条九头龙,张牙舞爪地向李冰扑来。李冰念动真言,从高景关下的凉风洞里唤出风神,从热风洞里调来火神,祭起斩龙剑,剑即变作无数把飞剑,直向恶龙九太子刺去。李冰大显神威,恶龙跳进黑滩子里翻江倒海。风神吹出的神风,使恶龙难睁双眼。火神放出的神火,让恶龙皮烂肉焦。神龙混战了三天三夜,李冰越战越勇,一剑劈开了黑滩子里的巨石,杀死了恶龙。一鼓作气地率领将士百姓凿开了被恶龙九太子堵死了的瀑口。从此,瀑口以上再不是一片汪洋大海了。瀑口以下的洛县、彭州、汉州的大片良田五谷丰登。李冰为永保高景关下的瀑口畅通无阻,便留下三官,配合土地神,永镇瀑口,保一方平安。

  一日,时年67岁的李冰,站在高景关右侧的后城治山石之上,抚须佩剑,放眼成都。只见沟渠纵横,千里沃野,稻谷金黄,心中喜悦。忽闻仙风吹拂,仙乐齐鸣。只见羽衣使者,从天而降,说道:“李公之德,垂名天府,玉帝命吾等迎公上天!”言毕,羽衣使者带李冰飞升而去。
 
 后来,人们把李冰飞升上天的那块岩石,称为升仙台。在离升仙台不远的地方,建起了李冰衣冠墓。同时,在高景关瀑口旁边,修建了镇守瀑口的三官庙和祭祀李冰的大王庙道观。每年农历 6月24日是李冰诞辰之日,这天,大王庙道观热闹非常,香烟缭绕,游人如织。李冰升仙的传说也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。

(原载《中国道教》 1997年第1期)

恒德 发表于 2013-10-29 15:13:18

李太白骑鲸仙去

李太白骑鲸仙去

出处:道教故事图说

唐代诗人李白,字太白,年轻时击剑任侠,诗名远播。不过,他素来有心学道,所以高道司马承祯一见到他,就赞许说:“我们俩可以一起神游八表之极。”意思说可以一同参访仙界。另一位诗人、后来做了道士的贺知章 <formulas>初读李诗,便称赞他是“谪仙人”,意思是天上暂贬人间的神仙。李白自己也曾受过符篆,列名道籍。唐玄宗时,他因诗名极盛,做了当时的翰林学士。此职是没有什么实权的,不过在皇帝身边陪陪罢了。他自己呢,自认为才高八斗,又倾慕世外高仙,对官场勾心斗角、权贵飞扬跋扈都心存蔑视。他高唱道: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!”—一岂能够低眉下气弯腰曲背去奉承权贵们,使我不能心中自在脸色舒展?这样,朝中权贵对他也常心存忌恨。杨贵妃的哥哥、宰相杨国忠,和皇帝面前的大太监、官封太尉的高力士,更是将李白看作眼中钉。
 
 一日,忽然有唐朝属国渤海国派使者入朝,带来一封书信,玄宗令臣下拆开读来,谁知那信上的文字,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认得。

  玄宗心中十分不乐:堂堂大唐王朝,居然没人读得懂属国的书信,岂不让人耻笑。散朝之后,贺知章猛然想起,李白通各国文字,定能读通此信,便向玄宗推荐。皇帝急忙派人去将李白请来。
 
 李白展开书信一看,原来是一封恐吓信,大意是,让唐朝将属国高丽一百七十六城让给渤海国,否则,便“起兵厮杀,且看哪家胜败”!满朝文武这才明白底里,一面敬佩李白的学问,一边恼恨渤海国王无礼。玄宗忙与大臣们讨论,如何处置此事,李白说道:“这事不用着急,明天召来渤海使臣,让我用他国文字回—封信,驳其狂妄,责以大义,定叫他老实朝贡。”第二天,李白喝得醉醺醺,进得朝堂仍然脸带醉色。原来李白号称“斗酒诗百篇”,习惯酒助诗兴,醉催文思。玄宗让人在御座前,放一张七宝床,供李白写回信,渤海使者站在一旁待命。对李白写回信,百官都脸有喜色,唯独杨国忠、高力士满脸不高兴。

李白瞧在眼里,且不说话,待近侍小太监将信纸在案几上铺开,李白便奏启皇帝说:“臣以前被杨丞相、高太尉欺侮,他们在前,我神气不旺。乞请陛下颁下圣旨,让杨国忠替臣磨墨,高力士为臣脱靴,臣才能意气豪放,举笔草诏,代天子宣言,不辱君命。”这话一出,从皇帝到下臣,谁不心惊?但正是用人之际,没法子,只得听从所奏,玄宗便降旨,让杨国忠弯腰磨墨,高力士蹲下脱靴。待墨磨浓,高力士捧靴站立一劳,李白昂昂得意,提起笔来,一挥而就。然后当众宣读诏书,无非是驳斥来书狂妄无理,宣扬大唐国威,然后说:“大唐皇帝汪洋大度,可以原谅你无知狂悖,你们应当立刻悔悟,勤勉操持,岁岁贡献,否则将自取羞辱。”渤海使臣接过回信一看,一式通顺的渤海国文字,不由又惊讶又骇怕。叩头辞朝退出,才悄悄问贺知章:“刚才读诏的是谁?”贺回答:“是翰林学士李白。”使臣又问:“翰林学士是多大的官,能让宰相磨墨,太尉脱靴?”贺知章回答说:“宰相、太尉,不过是人间的贵臣,那李学士却是天上神仙下凡,辅助大唐,有谁能比得上?”

  渤海使臣回国后将所见所闻报告国王,并展示大唐国书。国王看了国书,与大臣商议:“大唐有神仙相助,怎么抵敌得住?”于是另写国书,派使朝贡,与大唐重新修好。

  李白借草诏书羞辱了杨国忠和高力士,他二人怀恨在心,常在杨贵妃面前说李白的坏话,所以玄宗每次想派给李白一个有实权的官职,都被杨贵妃阻挠。不久安禄山造反,天下大乱。李白投效永王李璘,一心想参与平乱。谁知李璘与其兄长、肃宗皇帝闹起矛盾,最后惹来杀身之祸,李白莫名其妙地被牵连进去,被发配到夜郎。

后来虽然被赦免,肃宗也想给李白一官半职,但李白已绝了做官的念头,一心修道。他沿长江游览,这天,泊舟在采石江边。当晚月明如昼,李白坐在船头畅饮,忽然听见天边音乐之声嘹亮,而且越传越近。接着,江中风浪大作,有条几丈长的大鲸鱼,鼓起长鬣浮出水面,有两个仙童,手持旌节,来到李白面前,口称:“上帝派我俩迎接星主还位。”舟上其他人都惊吓得昏死过去。待醒来时,只见李白坐在鲸背上,音乐前导,腾云驾雾升天去了。

恒德 发表于 2013-10-29 15:15:15

山中宰相

在江苏离南京不远的地方,有座连绵几十里的句曲山,传说汉代有茅盈、茅固、茅衷三兄弟在此成仙,所以又称茅山。梁武帝萧衍在位时,常有朝廷的使者带着皇帝的信件风尘仆仆地前往茅山,得了回书又急匆匆赶回,一 <formulas>常有那么几次。有时遇有重大事件,往来频繁,前头刚刚派人捧着诏书、敕告出发,马上又加派使者去催办。梁武帝那么重视茅山的信息,一定是山中住有高人。这人并不是朝廷重臣,而是一位隐居的道士,名叫陶弘景。梁武帝每有军国大事,都要征求他意见,他身在方外,却俨然是朝政决策人物,所以当时人都称他为“山中宰相”。  

  这位陶弘景,原先也在官场里滚过。他原籍丹阳(今属江苏省),从汉到南朝宋、齐之间,他祖上和父亲,都有人做过或大或小的官。弘景自小聪明,四五岁时便喜欢读书,九岁便读熟《礼记》、《尚书》、《周易》等深奥经书,十一岁做了某王子的博士官。二十三岁做过南齐巴陵王的侍郎,以后又担任过诸王侍读一类官职,兼掌书记。当时陶弘景所撰的各类官方文件,同行中奉为定式。然而他尽管才高八斗,做的官却都是没有实权的,既不是中央政府中的尚书一类大官,也不是治理一县一地的实权官职,所以他常怏怏不得志。到了三十六岁那年,决意辞官修道,来到茅山。他以为此山号称“华阳之天”,神仙家洞天福地之一,于是自号为“华阳隐居”,在山中筑道馆居住。  

  梁武帝萧衍未曾做皇帝前,就和陶弘景是好朋友。萧衍初夺得大权预备立国,但取什么朝代名称,一时打不定主意。陶弘景根据当时流传的童谣和预卜吉凶的书籍,说其国号应当是“水刃木处”,拼起来是“梁”字,萧衍采纳了他的建议,定国号为梁。事后,萧衍当然感谢弘景,派人进山慰劳,同时也让陶为他探求些长生不老的道理,炼些丹药。史书上称当时武帝对陶弘景“书问不绝,冠盖相望”——书信、问候不停传递,使者车辆在途中一辆接一辆,可以相互远远地望见。武帝知道陶弘景是个奇才,几次想请他出山做官,但陶坚辞不出。皇帝的诏书采得急了,他就画了两头牛让人带去呈给武帝。画中一牛散放在水草间,一牛则被加上了金笼,有人执着鞭子在驱赶它。武帝一看,明白了意思,笑着说道:“这人没有什么荣华富贵的欲念,看来是打算仿效在泥淖中拖着尾巴自由爬行的乌龟,哪有招徕的办法?”只是有军国大事,仍然派人咨询,“山中宰相”的名声便是这样形成的。  

  陶弘景所属的道派叫上清派,从他隐居茅山之后,茅山实际成了该派的中心,史称茅山宗。从他开始,上清派名声大振,从唐到北宋前期,上清派是社会影响最大的道派。陶弘景自己勤于撰述,写有道教教理、历史、养生等方面的著作多种。其中像《神农本草集注》是中国药物学的重要著作,《养性延命录》是养生学方面的著作,《效验方》、《肘后百一方》是中医学方面的著作,在历史上都有相当的影响。 
页: [1] 2
查看完整版本: 二十七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