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德 发表于 2013-2-28 15:45:50

欢乐仙道小故事

1;冯铁丸修道记




山东崂山,山峰层叠,树木丛郁,濒临东海,自古传说是道教炼养胜地。而且古代山路崎岖,未加修治,传说有三个庙宇为下清宫、中清宫、上清宫,是神仙居住的拙方,能登上上清宫的人,已达仙境。但上临危崖,不易攀登。所以都感到可望而不可即。

  传说明朝有一个姓冯的人,武术最好,以保镖为业,奔走南北,享有盛誉,所到之处,没有敢和他交手的。平日不携武器,只手持两铁丸,百发百中,所以人们称他叫冯铁丸,名字反而没有人知道了。

  光阴迅速,转眼七十岁了,他自己想,一生只凭武艺闯荡江湖,到老来还是没有归宿,以后不能再这样混下去,该找一个安身立命的途径。因为他住近崂山,平日耳闻目睹,认为出家做道士是他唯一的出路。于是把镖局交给徒弟们,自己带着简单行李,投奔崂山下清宫,恳求出家,做为道门弟子。下清宫主持人看他信仰诚恳,意志坚决,就收留了他。每天除上堂听讲外,安排他做一些洒扫服役的工作。

  这样在下清宫经历了三个年头,看到下清宫道友们,整日忙着洒扫服役,浇菜种田,都不像有什么道法。谈起修行的事来也都平庸无奇,觉到自己还不够算有收获。于是问几个老道长关于中清官、上清宫的事。道友们告诉他,必须修到中成,始能进谒中清宫,在中清宫有了成就,才能登临上清宫,大成到此才有希望。老道长并且告诉他,我们修炼了十几年到几十年,还没有一个能到中清宫去的。看来是我们的苦修苦炼程度还是不够的。

  冯铁丸听了以后,很不同意,他说:“我们不会自己到中清宫去么?”道长们都摇手说:“道路艰险,野兽横行,毒蛇恶蟒,随处潜伏,如果冒昧前进,必有性命之忧。”冯铁丸说:“这些我都是不在乎的。”

  第二天,冯铁丸辞别了下清宫众道友,只身手持两铁丸,觅路上行,路上森林茂密,野兽嚎啸,冯铁丸毫不畏惧,一一击退,渴饮山泉,饥餐野果,断草莽,拔荆榛,过了几天,终于找到了一座石庙,正室三间,没有神像,两石门仅开一缝隙,从隙中窥视,有一道士端身闭目冥坐,静寂无声。冯敲门许久,没有回答,他就跪在门前,潜心默祷。又经过很长时间,道士忽然开目,问冯:“有什么要求”?冯问:“这是什么地方?”回答“中清宫”。冯恳求说:“弟子历尽艰辛,来到这里,请求仙长慈悲,将石门开开,得使弟子拜听大道。内里回答说:“你既不能进来,我又怎么能出去。”冯不明白他的意思,仍然长跪祷告,历一昼夜,静寂无声,从门缝窥视,见道长正在入定,冯见哀求无效,就决意越过中清官而直上上清宫。

  越过中清宫后,山路更险,峰峦陡峻,飞瀑声急。加以森林茂密,攀援艰苦,行不久,一斑斓猛虎扑来,冯以铁丸迎击,虎竟张口啣丸,摇尾而去。又前进一里许,风摆林木,一大蟒蜿蜓而来,冯击以铁丸,又被啣去。危难虽过,已经赤手空拳,转念至诚可以感动仙人,仍继续前进,最后终于爬上山顶,见一大池,圣水清澈见底,周围环山,风景秀美,一绿发人,在岸旁持竿垂钓。冯跪旁拜祷,没有回应,想微嗽一声,引他注意。绿发人忽回顾,两目荧荧如电,以钓竿击冯头部,冯感觉飘飘荡荡,下落山底,神定以后,看看竟是落在太清宫门前,自笑仙缘未至,跋涉无力,羞见太清宫诸道友,乃南朝泰山、杭州,希望能有奇遇。

  此时,他的武器均被虎、蛇啣走,路费也拮据,只靠风餐露宿,募化为生,但向道之心,并未稍减。

  在杭州,已八十岁了各处奔波,迄无所遇。打算由杭再回崂山,路上遇到一个少女,衣服褴褛,向冯问讯。自云赴杭探亲,路费被盗,只好徒步回山东。冯问:“你家在山东什么地方?”答曰“即墨县”。冯以距崂山不远,又自持年高,乃结伴同行,将抵即墨,女忽然说:离我家不远了,我只有老母在堂,请到我家休息几天。冯自想云游天下,到处为家,住几天也好。不久到了女家,宅院空旷,老母在堂。女向母陈说路上情况,并介绍冯与其母会面。女母说:“客人既自远方来此,年龄已高,就给你扫一间净室。在这里修持吧!”冯遂同意在这里住下去了。

  在静室修持一年,女的母亲向她说:“客人来了一年,有无进步?你去试试。”女于是穿鲜艳的衣服,做时式的梳妆,进到冯的静室里问冯说:“你看怎样?”冯瞪眼观瞧,合掌云一短偈:“枯井之波,沾泥之絮,波澜不生,轻狂何惧!”女回去将情况报告母亲,老母生气地说:“白修炼了一年,还是这样呆板而不灵活,拘执而不觉悟!”遂请冯来后堂说:“家境困难,不能长期供养,请另寻出路。

  冯被逐后,又南走衡湘,西游华岳,仍未遇明师,有一天想:“那女孩被盗,为什么回家没说;招待殷勤,为什么忽然赶逐,女孩对八十多的老人,为什么艳妆来试?自己是否错过明师?”于是下定决心,又回即墨女家,女孩正侍母闲坐,见冯归,一笑,老母说:“客人又来了么?可能明白了一些事情,你还是回原来静室修炼吧!”

  于是冯又在这里过了一年,有一天忽然那女孩在早晨又艳妆进来,对冯铁丸说:“你看怎样?”冯反复思考,忽然顿悟,就用诗句回答说:

“非想非非想,无明无无明;

一切本非法,四大皆有情”

  这就是:

“桃花开对隆冬雪,活泼瑶池一段春!”

  这是冯铁丸经过顿悟后的理解。意思是: “修持不是用意念,一但也不是不用神智慧觉来行功;不是有灵感,但也不是没有证悟来领会。一切功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,道、天、地、人四大都含有真情灵知。呵!白头暮景前忽然出现绚丽的春光,象征着一片生机的境界,生命机能活泼而不呆滞执着,正是象征着生命的青春机能焕发出三十六宫都是春的光彩。

  女孩听了以后回去向老母报告,老母笑了说: “客人有点明白了,叫他来吧!”女孩奉命叫冯马去上屋,见到老母,敬以尊礼。老母说: “我看你诚意向道,意志坚决,很想度脱你,但你没有道功基础,只求倖进,盲修瞎炼,以致光阴浪费,一事无成。要知道越级而求,道家最忌;傲气凌人,不肯向一般人求教,轻视侪辈,自命超人,就不会遇见道缘。在崂山上几次受到试验,你还不觉悟,现在你把过去的失败,作为今后的鉴戒吧!”伸手从袖里摸出两个铁丸交给他说:“这两个铁丸你认识吧?这就是你摔跟头的记号。”冯铁丸行礼说:“我本是一个粗野的武人,未闻大道。


一念之差,竟蹉跎十年,今终遇明师,尚求收录为弟子,指点迷途。”老母说:“第一,越级而进,道家最忌,今后应循序苦修,不求速成;第二,不可不求明师,但思有奇遇,寻求捷径,自然失败;第三,道流中藏龙卧虎,很多有道之人,但修持愈深;谦抑愈甚,你一律看成庸才,所以得不到明人指点。 《道德经》说:“自是者不彰;自伐者无功。”就是这个道理。铁丸跪受训导,并请授功法。老母笑着说:“功法要灵活,不可死板,你要记住真诀,力求上进。现在你就仍回下清宫去,踏实服役,抽暇炼功,不可再好高骛远,不切实际”于是传授了重要口诀。

  铁丸又叩头说: “弟子年已九十,才闻到真诀,是不是太晚了。”老母说:“你是炼道功的人,求的是延年长生,有什么年龄大小,指着小姑娘说:“她两次给你功法暗示,你还未彻底觉悟吗?冯说“是,弟子懂得了。”于是奔回崂山下清宫。

  十年阔别,下清宫依然如旧,但铁丸谦虚谨慎,比以前大有不同。而且服役勤劳,道功日进,道友们都觉得他变了另一个人。

  铁丸按口诀修炼,步步踏实,一洗旧日傲气。而且不向人炫耀。深自韬晦,和光同尘。因为老母传授的是钟吕系统功法,叫他从头做起。他遂将过去浮泛小术抛弃,专求大道,又经两载,龙虎始调,乃勇猛精进,志向更坚,但深自欲抑,每日功课绝不缺席。

  有一天,铁丸忽历访道众,一一辞行,问往何处,笑而不答。归室以后,遂即坐化。

  道众按照仪式,将遗体放入龛中,都以为他已经羽化。

  又三天,山下来了许多人,问冯铁丸去什么地方云游,道众回答已经羽化。群众都说:“昨天才来辞行,为什么前天就羽化了呢?”

  于是打开木龛,让大家瞻仰,见遗体已经不见,只有一个小型石峰,玲珑剔透,立在龛中。

  群众全体膜拜,信为真仙。将石峰供在殿右,供人虔礼。

  有一老修行道者说:“这是仙人临行启示,告诉修道的人当坚定如石,灵活如峰孔,永远坚定,虽经历百难,决不动摇。惟功炼到如石之坚,信仰修到山峰百孔之活,玲珑剔透,则全身毛孔,皆现金光,这是象征道功,也是大道的比喻。我们有此幸遇,亲见法身,对我们是极大的点化,道缘就在目前,看各人的妙悟吧。

  自此以后,崂山下清宫得道的很多,历明清两代,越来越是兴旺。




2;丘处机昆嵛山寻师记




位于文登市境内的昆崙山,又名姑余山,俗有 “仙山之祖”的美称。按《仙经》云:姑余山因麻姑曾于此山修道升天,有余址尚存,因以得名。所以人们都说昆崙山是神仙聚会的地方。究竟此山如何美丽,仙气如何盛旺,十九岁的邱处机暗暗下了决心,非去不可。

  公元1167年秋天,他告别故乡,奔宁海而来了。一路上,人们告诉他,昆崙山是再美不过的,自从盘古开天地,没有那一个山能够如此秀丽,昆崙山又是再高不过的,所以凡夫俗子是上不去的。“年轻人啊!你是不是去观赏景致?”一位老人问到。邱处机说:“栖霞山多,只能藏龙卧虎,昆崙山高,才隐神仙。我是来这里问道修行的啊!”

  老人看他诚实,便告诉他:“现如今山里面有个四仙姑,她是宁海有名的大户——唐家的四小姐哩!就看小伙子有没有缘分。”

  乍听这话,邱处机有点着恼,他想:一个弱女子怎能称起仙姑来了呢?这老人看透了邱处机的猜疑,便索性拉开了话匣,一五一十细说了唐四仙姑的来历。

  原来,唐四小姐一百年前就来到人间了。她家境富足,本来过着饭来张口,衣来伸手的生活。二十几岁的时候,突然向家里人宣布,她不愿意再享荣华富贵,也拒绝攀龙附凤,她要修成正果。从此,她独自跑进山里住岩洞去了。父母命她不依,姐妹情她不顾,在野兽、洪水面前处之泰然。久而久之,家里人看她没出什么事儿,便不再为她操心了。这些年,有缘见到她的人都说她仍然是鹤发童颜哩!

  谢别老人家,邱处机走啊走,远远望见混沌一片,山中白云蓊郁而起,峨峨云山,若隐若显,扑朔迷离。又走啊走,才看清是一群秀丽的山峰,山势重叠起伏,沟壑纵横交错,南面没有岸,北面没有边。他想:这就是仙山了吧。

  按照人们的指点,他径直向昆崙山西北角这个云霞最厚,峰峦奇异的地方攀登。他多想一口气爬到最高处。他爬一爬,看一看,还在山脚底下。爬一爬,再看一看,也不到山半腰呢。好在山里面泉水潺潺,野果也正是成熟季节,随意尝点也不能耽误赶路。他一口气爬了三天三宿,仔细一端量,怎么搞的了又返回了头天走的地方了。他开始不在意,以为走迷糊路是人间常有的事,何况到这里人生地不熟呢。接着又走了三天三宿,你猜怎么样,还是照样走回老地方呢。邱处机这才相信,昆崙山果然有仙气,名不虚传啊。

  这个时候,他一点也没泄气,反而认定有神仙暗地考验他而感到高兴。他可没想到不久之后,七位真人在邱处机重复走过的地方会合。后来他爬到第三个三天三宿,这回才爬上了山顶。从山顶举目远眺,千柱翠峰悬浮于悠然舒卷的白云之上,宛如虚无飘渺的仙山琼阁。几百里的昆崙山脉,真象一只万年的老龟从东海爬上岸头,那隆起的“老龟”脊背,异峰兀立,古树参天,那“老龟”的身子,夹杂着数不尽的岩洞和沟壑,奇异的山石,点缀着山峰,犹如星星闪烁,布遍山坡。四只龟足却有三只仍在海里,那就是与昆崙山相连的海上仙山——蓬莱、方丈和瀛州。

  自然,要看山景到处都是,可是四仙姑呢?她住哪个洞?她饮哪个泉?邱处机犯难了。他随便走着、瞧着、攀着、寻着,一刻不停。

  这一天,正是日轮从东海跃出来的时光。邱处机来到一股泉边,那泉水从石窟中淙淙涌出,在几步远的地方汇成一池碧水,看一看,晶莹清澈,纤缕得见,尝一尝,味道甘甜,沁人肺腑,那就是王母娘娘的蓄水盆。再向北瞧,那是什么?脚印!邱处机眼前一亮,啊!莫非有另一个凡人也象我一样,正在寻找神仙,还是这清泉石秀的地方原有人家居住?邱处机仔细观看脚印消失的地方,正长出一株灵芝,不!又一株,三、四、五、六,他数都数不过来了,方才想到,是否有人到这儿采灵芝呢?

  太阳从东边移到西边,快要落山了,邱处机还是没找到什么采灵芝人,他想喘口气,再说肚子也饿了,双手随便抚摸,无意中触到了灵芝的小伞,猛然想起采片灵芝尝尝吧!他不想摘个大的,又不忍摘个小的,摸过去抚过来,一时主意不定。

  “年轻人,这里的灵芝全是神仙种的,只种不收,要尝灵芝跟我来吧!”随着话语,邱处机看见前头不远处站着一位老妇人,她多么象丘婆啊!此刻,邱处机看清了她头上的几丝银发,腰间的一束藤绳;手里的树根拐杖,而她两眼却炯炯有神,面容红光散发。

  老妇人把邱处机径直领到一间草房里边,嘴里叨念些听不懂的词,却又不提灵芝的事。糊涂的刹那间,邱处机只见一方纸片儿钉在石崖上,房屋忽儿飘起来,顷刻,周围便没了茅屋和老妇人的踪影。凑近一看,纸片上写着:“邱门小子非我徒,王重阳告尔宜师,须记来年九月里,范园好把七莲收。”下方还画着一个道装打扮的人像。题作“汝师便右真仙图”。

  邱处机这才真正明白了,扑地跪下,朝那纸片连连叩头,嘴里说: “恕我凡眼不识仙姑,望仙姑再现仙岩,收我作弟子。”自然,不管邱处机怎么哀告也无济于事。等到红日再从东方升起的时候,他才如梦方醒,这会连那纸片也无影无踪了。

  后来,邱处机便在灵芝岩附近选了个洞子,独自修起道来。他不分白天黑夜,勤于修炼,在饥寒交迫、野兽威胁面前,毫不畏惧,他常常“顶戴松花吃松子,松溪和月饮松风”,日复一日,用松树激励自己的意志,以爬山来增强自己体魄,甚至一次次将铜钱丢进沟底,然后再找回来,起初白天找,后来晚上摸,找.不回铜钱决不罢休。他要用一片诚心来感动仙姑,以修炼正果迎接来年九月拜祖师。

  1168年9月,邱处机下山进了宁海城,果然那里有一处范氏花园。他便闯进花园中的怡老亭里,和刚刚从终南山来这里的王重阳相见。见面时,有一位四十开外的老者在场,邱处机瞅见他们象老朋友一样应酬着,那人正是马丹阳。

  只见,王重阳祖师伸出双手,左手拉着马丹阳,右手拽着邱处机,并且乐呵呵地念出一首诗:

细密金鳞戏碧流,

能寻香饵会吞钩。

被余缓缓收丝纶,

拽入蓬莱永自由。

  王重阳正式收邱处机作徒弟了。




3;黄帝问道广成子



“崆峒驾鹤游,鼎湖乘龙去。”这是悬挂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管理所翰谱堂的一副书联。寥寥十个字,却含容着一篇黄帝问道广成子,得道后乘龙上天的动人神话故事。

  远古仙人广成子驾玄鹤来到崆峒山,只见林木葱茏,幽谷滴翠,泾河与胭脂河如两条素练环山而流,山清水秀,风景如画,便想住下来养神化气。但美中不足的是,崆峒山还不够高,不足以隔断尘嚣,影响修炼。玉帝知道后,立即派二郎真君挑泰山之石加高崆峒山。二郎真君神力无穷,往来如飞,不日即将崆峒山加高到天廷准许的高度。最后挑来的两块和房子一般大的巨石,不能往上加了,只好丢在山下,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“二郎石”。崆峒山加到多高呢?看看岩壁上镌刻的“俯瞰五岳”四个大字,就不必说了。

  从此以后,崆峒山大变样,摩天压地,群峰如林,穴洞星罗棋布,奇石到处可见,整日白云缭绕,紫气蒸腾。广成子居于混元洞,感到寂寞时,便邀仙友赤松子前来谈仙论道,下棋消遣。广成子驾下玄鹤,朝夕闻道,也变成一名仙童,随侍左右。仙师对弈,神乎其神,都不动手,棋子却一来一往,随二位仙师之心而动。至今山上还有一块古朴的青石棋盘,旁边有一株伞形古松,弯身而立,名曰“观棋松”。传说这里就是广成子和赤松子下过棋的地方。

  山有仙则名。东方的轩辕黄帝听说广成子住在崆峒山,不顾万里之遥,一路风尘仆仆前来拜师问道。这黄帝也是个非凡人物,姓公孙,名轩辕,为有熊国君少典之子。其母见大电绕北斗枢星,感而怀孕,二十四个月后于戊己日而生,有土德之瑞,土色黄,故称黄帝。又因居轩辕之丘,用以为名,又以为号。黄帝生而能言,不但聪明睿智,而且谦恭好学,不耻下问,为寻求治邦安民之道,青少年时即立志游历名山大川,遍访天下贤能之士。这次去崆峒山,他已四十来岁,做国君也二十多年了,不免摆起威仪排场。黄帝端坐大象背上在前,元妃嫘祖和女节坐木轮大车在后,另外还有文臣、武将、武士等不下一百多人。

  一日,过了泾河,车仗停在山下。可是崆峒山层峦叠嶂,岩崖危峻,却无路可上。黄帝在山下肃穆敬候许久,不见一点动静,不禁惶惑地转身向嫘祖说:“是不是我心不诚、志不坚,广成仙子不愿来见我呢?”嫘祖说:“我们从北斗星之东,日出而行,日落而息,走到这斗柄之野,大家包脚的牛皮都磨穿了,怎么能说心不诚、志不坚呢!”女节接着说:“我们歌舞起来,仙师也许会下顾。”黄帝点头同意,于是焚起香草,青烟袅娜,香气袭人,群臣跳起操牛尾之舞,边舞边唱,声振山谷。

  这时,广成子、赤松子二位仙师正在对弈,早有玄鹤童子急匆匆来到洞中,用鸟语向广成子说:“禀仙师,轩辕氏,在山下。”广成子早知黄帝来意,含笑说:“真荒唐,不去治国,却来求仙。待会儿我去看看。”赤松子起身告辞后,广成子一挥拂尘,一只丹顶鹤便落在身旁,他跨上鹤背,飘然出洞,一群五彩仙禽翻飞追随,发出悦耳鸣声。广成子在云端出现,黄帝等人欣喜若狂,全都跪倒在地。黄帝以极崇敬之语气,朗朗陈述:“弟子一片丹诚,前来求教,敢问仙师,至道是什么 ?”广成子乘鹤在黄帝等人头顶盘旋三匝,然后停在虚空,语意深长地说:“治理天下者,没有见积云就想下雨,没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黄落,哪里能谈至道呢?”说毕,拂尘一扬,仙鹤凌空;隐入云霞之中。黄帝怅然若失,望望崆峒山,想想仙人的话,不由一阵心酸,泪水夺眶而出。在黄帝落泪的地方,后来生出一眼清泉,泉中小石碧绿晶莹,据说那就是黄帝的泪珠,后人把这泉叫做凝珠泉或琉璃泉。

  黄帝毕竟悟性高,回国后勤劳焦思,忧国忧民,选贤任能,励精图治。在一批能人的帮助下,造宫室、舟船、弓箭,创天文、历法、书契,等等。嫘祖教民养蚕缫丝,黄帝还根据自己的经验,写出一部医书《内经》。后来在阪泉战胜炎帝,在涿鹿擒杀蚩尤,统一了天下。真是文洽武功,显赫彪炳。

  黄帝虽贵为天子,但还是很想念广成子。他一百岁时,悄悄离开轩辕之丘,单独一人再次上崆峒山拜师问道。路上,黄帝见前面过来一位赤发赤须的长者,便恭立道旁,施礼让路。长者微微一笑说: “学会谦恭,始能求真。好,好!”黄帝赶忙上前说:“请问长者,哪条道可通崆峒仙界?”长者把黄帝略一打量,随口吟道:“仙凡本无界,只在心上分;不惜膝行苦,一诚百道通。”说罢倏然不见。原来这长者正是赤松子,他是怕黄帝放不下帝王架子,吃不得苦头,广成子不向他传授至道,才这样指点的。

  一路上,黄帝不断思索那长者的四句言词,直到鞋磨穿、脚磨破,寸步难行时,才恍然大悟,决心以膝代步,爬上崆峒山。砂石如刀,膝破血流,所过之处石子都被鲜血染红了。至今在去崆峒山的路上,还能看到这种石子,人们把它叫做“血儿石”。

  黄帝再次来问道的事,早有玄鹤童子报与广成子。当他膝行到山下时,广成子立即派出金龙把他接上山去。黄帝见到广成子,稽首再拜,请教如何修身养性,才能达到长生不老之道。广成子赞许他问得好,随即以平缓的语气说:“至道之精,窈窈冥冥,至道之极,昏昏默默。无视无听,抱神以静,形将自正,必静必清,无劳汝心,无摇汝精,存神定气,乃可长生。目无所见,耳无所闻,心无所知,汝将守形,形乃长生。”广成子说到这里,略一停顿,接着又讲了他如何修身,已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,等等。黄帝一字一句牢记在心,只觉心明眼亮,豁然开朗,称颂说:“仙师真是天生的圣明之人!”再拜而退。就在这天,从轩辕之丘赶来接驾的群臣,已登上峡口山头,等候黄帝出来。这座山后来就叫“望驾山”。

  黄帝回国后,居于荆山极高处之昆台上,依广成子所教之道,静修养身。他在一百二十岁时,命人取首山之铜,铸宝鼎于荆山之下。鼎成之日,正当设宴欢庆之际,忽见空中霞光万道,一条黄龙垂须髯而下,元妃见状大惊,黄帝对她说:“不必惊慌,这是天帝派来迎我的。”于是离席骑在龙背上,元妃急忙扯住黄帝袍服,也跟着上去。传说当时宫中大臣随从黄帝乘龙升天的有七十多人。后来把黄帝乘龙升天之处,叫做“鼎湖”。李白在《飞龙引》诗中赞道:“黄帝铸鼎于荆山”,“骑龙飞上太清家”,“遨游青天中,其乐不可言”。

云水生涯 发表于 2013-2-28 16:48:14

谢谢总助分享仙道故事!{:8_411:}{:8_395:}

化凡 发表于 2013-2-28 18:36:40

感谢楼主分享的仙道小故事。{:8_395:}

文文 发表于 2013-2-28 19:36:08

仙道故事耐看,谢谢总助理分享。{:8_411:}

阡陌 发表于 2013-2-28 19:57:29

感谢总助分享仙道故事。{:8_395:}

WEIXIA 发表于 2013-2-28 21:21:29

一分耕耘一分收获!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路!{:8_419:}

尚圣 发表于 2013-2-28 23:00:21

谢谢院长分享精美故事{:8_389:}

愉悦 发表于 2013-3-1 00:03:42

谢谢亲爱的{:8_411:}{:8_382:}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欢乐仙道小故事